今年三月,flyingV 以線上展覽的方式,製作了『一緒に!去條通 flyingV 夜訪林森北』,透過歷史、飲食、酒店文化及街景讓大家一窺條通街區的古往今來。
這一次『新條通樂園』接力將條通街區化為藝術的場域,每一個展演活動和藝術家們將自己與條通街區揉和。讓每一個人在飲食與街區文化之中,找到新的藝術遊樂場。
「新條通樂園」為濕地 venue發動的街區藝文復興行動。以「樂園」為名,象徵與嚮往、幻想的當代都會生活產生奇遇,繼承台北舊城區獨特的人文歷史、環境、地域因子,我們重新關注並創造著屬於條通街區的展演、娛樂及生活文化。
位於林森北路六條通的濕地 venue,前身為1969年落成的「月球賓館」。半世紀以來,歷歷見證條通的興衰變遷,卻命運多舛幾逢易手、毀棄,多年來一直身世未明卻又難以忽略的佇立在繁華如煙的六條通。如今,濕地 venue正逐漸轉型成為台北市中心最具實驗性的展演場域。
「鏘」,音讀ㄑ一ㄤ,狀聲詞,形容金石敲擊的聲音;Khiang,音讀ㄎ一ㄤ,形容詞,原意指酒醉到意識不清,現衍生為玩樂時嗨翻的開心狀態。透過緊扣條通街區的地域特色,發展出創作性、公共性、互動性強的節慶藝術祭活動。
台北國際藝術村於 2002 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,為台灣首座公家單位發起成立的藝術進駐機構。作為台灣藝術村領頭角色之一,希冀透過長久積累的藝文能量,以靜態展覽 X 動態表演 X 藝術場館 X 娛樂場所,透過藝術及其相關展演活動,為條通街區注入藝術新勢力,推翻民眾對陌生區域的不安與想像,整體帶動周邊區域,再造條通街區。
當我們提及「條通」,多是指中山北路以東,新生北路以西,南京東路以南至市民大道以北,昔稱「大正町」的街廓。而「條通」一詞其實是臺式日文,混雜了日文「通」巷子的意思與中文「條」作為交通道路的單位詞。「條通」這個有點臺日混血的用法,也像是他的歷史註解。日昇日落,從「大正町」、「林森北」到「條通」,時光流轉不論你如何呼喚它的名,「條通」商家一如往昔,在入夜時點亮起店門口那盞螢光招牌。
走入「條通」會發現往日的日本魂猶在,踏著新舊世代日籍移民、旅人的鄉愁與再發現而來,台式的浪漫與江湖習氣依舊飄盪在巷道之間,用它獨有的人情接待著舊識與新客。在繁華交際場與生活日常之間,在老派服務精神與百無禁忌的創新嘗試裡,都有一個世人所不熟知的「條通」存在。華燈初上的那一瞬,條通的魔幻時光正要開始,我們的冒險也還未結束!